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是什么让这三名女子不惜生命,也要让南京大屠杀历史大白于世界?

    信息发布者:我爱我家
    2017-12-14 15:29:37    来源:今日女报   转载

    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历史之鲜活,在于世人铭记。但这段惨痛过往,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世界所忽略——西方国家知道纳粹,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知道侵华日军在古都金陵犯下的罪行。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这样几名女子,她们身在异国,却没有忘记故土;她们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那个黑暗时刻而奔走呼号,也是她们,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一段段深刻的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711b4408892d8f3732c345f77e58e287.jpg

    张纯如:第一个用英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女子


    真正让西方国家第一次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是一名美籍华裔女子。


    20年前,一部震惊世界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了。作者用自己的一生,为三十万沉睡的亡灵奔波,自己却抑郁饮弹身亡。


    她叫张纯如,被称为“南京城的女儿”。


    f1e6821808297077b56a1ec0a6acd136.jpg


    张纯如一生仅有《蚕丝》《南京大残杀》《美国华裔史录》三本书,却担起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的责任。


    张纯如原本前途光明。1989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她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也广受好评。


    在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这一浩劫知之甚少。是张纯如回到中国,走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研究综合多方史料;她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这更加有力地佐证了日军所犯下的罪行。


    历时三年,张纯如在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时出版了“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语出威廉·柯比,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该书的序言也是他撰写的——编者注)。



    5bbf3a586e2df82a99cc32d9399e3101.jpg

    张纯如的这本书,直译过来便是《强奸南京》。


    这本书籍引起了极大反响,之前登上《纽约时报》热销书排行榜10周之久,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全球发售近100万册,众多专家学者也高度评价这本书。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对大残杀的忘记等于第二次屠戮……张的这本书,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


    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张纯如研究下去。在写作过程中,她经常被那些鲜血淋漓的过往“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成书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一些充满恶意的来信出现在她的信箱,其中有一封还夹着两颗子弹。她还不断接到威胁电话,这使得她频繁变换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张纯如患上了抑郁症。2004年,36岁的她在车中开枪自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52dd82ee28904bb094c550e7b16c50e2.jpg

    张纯如纪念馆内景。


    2017年4月,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淮安开馆。这是缅怀她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永久性纪念,也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铭记国耻、珍爱和平的交流平台。


    南京大屠杀之于张纯如,原本没有关系,她完全可以选择不走这样一条路,她可以在有生之年好好做别的研究,实现众人所羡慕的“美国梦”。但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段刻骨的记忆。让我们记得来路,更好前行。


    刘美玲:让南京大屠杀写入外国教科书的女子


    张纯如去世了,但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任务没有停止传递下去。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风靡之后,张纯如被加拿大一个华裔社团邀请前去演讲。台下,一位名叫刘美玲的华裔女子,被张纯如的演讲深深打动,从此与张纯如、与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任务结下深厚的缘分。


    刘美玲出生在香港,20岁时留学加拿大,此后移民定居于此。凭着多年的努力打拼,她成为加拿大一家大企业的高管。后来,她毅然辞职,加入了当地一家叫做“史维会”的公益组织,致力于在西方社会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在刘美玲的努力下,加拿大安大略省修改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将当地青少年所知甚少的“南京大屠杀”写入高中课本,关于日本在亚洲的战争罪行被列为该省十年级历史必修课议题,扭转了当地二战史中亚洲史缺位的状况。


    为了让加拿大人更真切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2006年夏天,刘美玲带领当地中学的老师来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老师来现场参观后,才能更好地讲给学生听”。从2004年起,她更是每年都会带加拿大的历史、政治老师等教育界人士回中国学习亚洲二战史。


    2006年,刘美玲带领团队拍摄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仅是揭露日军暴行,也要鼓励年轻人,发扬张纯如追求正义的勇气与精神。”


    这部耗资150万加元的纪录片,被翻译成7种语言传播。2008年1月,多伦多教育局通过决议,为当地每所中学订购《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片光碟,供历史老师教学使用。


    黄素梅:推动加拿大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女子


    今年的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一项动议,决定把每年的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这是海外第一次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其中,刘美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主要的人物,是用了近一年时间,召集了10万人签名的安大略省华裔议员——黄素梅。



    75fb42203ac4aa97e6a561bb0683cf0b.jpg

    黄素梅在议会辩论中发言。


    2016年12月5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自由党议员黄素梅向省议会提出了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提案。 为此,她向安大略省所有华裔和热爱和平的人士倡议,希望他们能够签名支持。


    安大略省人口有1300万,华裔人口60万左右,10万签名很快就征集够了,这让黄素梅更有底气和信心。但在此过程中,加拿大当地日本文化会馆曾发起反对设立纪念日的签名征集活动。日本执政的自民党还以“部分有志议员”的名义,要求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停止审议“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议案,声称设立这样的纪念日,将引发不必要的政治争论,影响日本人和在加拿大日本人的声誉。


    但是,安大略省议会最终通过了一个名为“66号”的动议,这意味着加拿大成为西方第一个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国家。今后,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在听到通过的那一刻,黄素梅哽咽落泪,情难自已。


    0e28b3acd07a8e4fb78f6bb4f19eda7b.jpg


    岁月无声流逝,历史却从未走远。


    从张纯如、到刘美玲、再到黄素梅,这三名巾帼女子,让西方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她们即便移民他国,也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而是为全人类不再重蹈战争覆辙而奔走呼号,让世界记住,南京大屠杀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伤痛。


    也是她们,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一段段深刻的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